根据《中国人口形势报告2024》,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即将超过3亿,占比超全国总人口的20%。伴随人口老龄化,社交平台上涌现出一批寻找“搭子”的退休人士,他们爱社交爱旅游爱拍照,积极拥抱互联网和数字化,渴望更充实的退休生活。与此同时,“适老化改造”“退休后兴趣班”“助老”等热词也频频出现,年轻人开始关注老年人的需求,并试图满足他们。
老年俱乐部的种子,正在不少地方生根发芽。然而,单个老年俱乐部能够创造多大的价值,未来是否能够孕育出上规模上体量的企业,能否在万亿级银发经济市场中成为翘楚,仍有待时间验证。
帮老年人找“搭子”
“真的没有人和我一起玩。”刚退休之际,露露曾有长达半年的“宅家经历”,她每天花半天时间搭乐高来磨炼自己的耐性。
露露有两个闺蜜,一个出国,另一个生病,身边能陪伴的人不多。生活一下子变得安静起来,她有点无所适从。露露希望女儿能陪她出门旅游,但是女儿的工作很忙,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子。女儿建议她在小红书上找“搭子”,一起出游同行。
截至2024年底,小红书60岁以上的老年月活跃用户已超过3000万。网友们把老年人分享的故事称为“老红书”。这些老年人不断聚集起来,被很多人挖掘到线下的俱乐部。
帮老年人找“搭子”这件事,是主理人黄佳怡和陆敏此前在综艺节目中发现的一个需求。她们曾经参加的综艺节目《花样实习生》,邀请到了蔡明、韩乔生、吕良伟三位嘉宾,以职场新人的身份担当B站实习生,与年轻人同框共事。在节目中,三位嘉宾都曾表达他们对年轻人生活的陌生感,代际隔阂体现得十分明显。但是通过“去代际化”的职场新体验,三位嘉宾也找到了与年轻人沟通的方式。很多年纪大的观众在节目下留言,想要学习他们,体验正当潮流的事物。黄佳怡和陆敏经营的这家俱乐部,就是专门为退休老年人解锁年轻人参加的活动。
消费纪创始人晓样指出,新中老年群体消费习惯正经历着深刻变迁,从传统的生存型消费逐渐转向乐享型消费,他们的需求变得日益多元化、个性化,变得更年轻有活力。尤其是在生活方式上,他们不再满足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。得益于往昔丰富的生活阅历,他们对世界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认知,渴望通过各种方式去拓展生活的边界。
在露露的体验中,普通老年大学的老年人平均年龄偏大。统计数据显示,目前我国老年大学学员60岁到70岁之间的比例为60%~70%。但是在俱乐部中,大部分人退休没多久,非常有活力。最重要的一点是,俱乐部的会员认知和消费观接近,很容易玩到一起去。“老年大学相对枯燥,是比较传统的学习形式。”
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朱耀垠认为,老年俱乐部的兴起,一方面反映了新近进入老年阶段的群体对老有所乐的新追求,同时也折射出公办老年大学的教学有一定局限性: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整齐划一,难以满足愈趋多样化、个性化的学习和娱乐需求。
“精神适老化”改造
“狼人杀”是“刚刚开始人生俱乐部”推出的特色活动。老年人对“狼人杀”的认知一般来自子女或年轻同事,他们一方面会对“狼人杀”这些桌游感到好奇,另一方面会害怕被年轻人嫌弃而不敢尝试。这项活动能够持续发展下去,超出黄佳怡和陆敏的预期。“我们鼓励大家来参加,找寻自己的可能性,在互相影响之下,遇到同路人。”以“狼人杀”为例,老年人积极参加,第一次活动就有60多人报名。同龄人的鼓励至关重要,让他们放下很多顾虑,不再害怕和忐忑。露露每周在“狼人杀”活动中都玩得很尽兴,她并不在乎自己有没有站错队,玩得好不好,她更享受的是过程。
陆敏本身就是一个重度桌游爱好者,联想到上大学时的经验,她认为在俱乐部中能够裂变出很多类似社团的组织:大家有共同的兴趣爱好,能够成为一个小群体,高频出去玩,黏性也会增强。
陆敏回忆,通过两三次的活动沉淀了一部分深度玩家。起初连9人局都没办法凑齐,后面有几十位“狼人杀”重度爱好者,每周三得靠秒杀抢位置,才有机会和伙伴们组12人局。
“这是一个摸索兴趣的过程。”在最初的科普过程中,陆敏提到她们十分注重“适老化改造”。在新手教学过程中,给老年人看的信息都会用较大的字号格外标注,以助于他们快速理解和接受。
老年大学开设的课程中,传统的舞蹈、书法、声乐、健身、乐器、美术类课程仍占主流。超过50%的老年大学开设了信息技术、思政、戏曲类课程,超过40%的老年大学开设了医学、文学类课程。
资深养老从业者贾筱珊指出,老年教育已经从公办领域,发展到市场化服务,并在经历快速迭代。举例而言,以前老年大学可能只是在课堂上开展学习和表演,现在则需要带着老年人去某些特定场所学习和表演。这背后是在提供给老年人不一样的情绪价值,不只是老有所学,还让老年人老有所为、老有所乐。
露露说,老人们的心态是,到了这个年纪,无须考虑太多,只要让自己开心的事就去做,一旦感觉这个事情没意思或者不喜欢,就不去了。
少数人的游戏?
“刚刚开始人生俱乐部”以单次活动收费为主,费用大多在几十元到三百元之间。这种经营模式并不能支撑起多大规模的营收,利润不高。黄佳怡说,目前俱乐部的商业模式还有待跑通,如若将各类服务老年人的企业拉到一起,洞察老年人消费,建设老年俱乐部生态,则有可能从这些企业端赚到品牌服务费。
除了课程、活动和品牌服务之外,“刚刚开始人生俱乐部”同样在策划游学产品。目前,俱乐部设有专属50岁以上退休人士的英语角,并举办了多次关于海外游学的分享和讲座。“现在很多退休人士有意愿去国外学文化和语言,短则两周,长则一年。”黄佳怡表示,这种深度游学将会带来更多的利润。
“我们希望成为最懂‘60后’‘70后’生活方式的俱乐部。”但做起来并非易事。“刚刚开始人生俱乐部”尝试了老年集市活动,将很多适合老年人的品牌集合在一起到不同城市进行推广,这需要极强的招商能力,对目前只是兼职的两位主理人而言具有很大的挑战性。
身处北京的刘菁入局老年俱乐部更早。她没想到,靠一篇帖子,能够吸引到上万老年粉丝。“那简直是一篇‘简陋’到不行的广告。”最开始文字、图片不用设计出美感,就有大批北京本地的老年人涌入刘菁的社群中,这个名为“太友趣”的老年俱乐部一下子就火了。能够做到万人规模,刘菁认为,是踩中了银发经济的风口。然而,做得最早,遇到的挑战也最多。
刘菁告诉记者,从营收来看,本地活动占比并不高,利润也微薄,能够产生利润的业务仍是旅游和研学。在她的俱乐部中,每个月都会组织几次旅游和研学,最远的路线是埃及、澳大利亚等国家,客单价能够达万元。
喜悦盛年CEO黄吉海谈到老年市场中经常会出现的现象是叫好不叫座。做得再好,没人买单,就不可持续。“银发产业始于情怀,要落于商业,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才能让小众事物发展为大众消费。”
更令朱耀垠感到担忧的是,现在市面上已经开始出现以收加盟费为主要目的的老年俱乐部,收取加盟费后,能否保持业务稳健发展、能否保证服务质量和资金安全?这些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。然而在社交媒体平台上,已经有多个内容帖子鼓吹经营老年俱乐部轻松月入十万。在这些领域,若没有相关法规和依法监管,市场会存在隐患。
“微银族”的消费潜力
如何定义老年俱乐部?恐怕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概念。在老年俱乐部中,有类似老年大学的课程,也有老年旅游产品,还有线下文娱活动。但从个体出发,不少退休人士在俱乐部中开始尝试新型消费。
依据2023年统计年鉴,50岁—64岁年龄段人口约3.3亿,占总人口比例为22%。此外,该群体具备较高资产收入水平,有消费能力,生活压力不大。
青羽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。早年间从事房产代理,吃到时代红利后,如今处于赋闲状态。她反对别人将自己归类为“老年人”,“享受到时代红利,所谓有闲又有点小钱的这代人,是不是应该被赋予一个新的名称”?
像青羽这样的“微银族”,正在引领消费新时尚。在“刚刚开始人生俱乐部”中,青羽是“狼人杀”战队的成员。用她的话来说,“每周不打‘狼人杀’就不太适应”。到了夏冬两季,她经常前往外地旅居,不久前,她在西双版纳待了几周,和当地年轻人一起,尝试了当地的“狼人杀”活动。她认为自己比较勇敢,不像其他同龄人会害怕被年轻人嫌弃。
与老同学、社区好友结伴出游、看剧、喝茶正成为“微银族”的新型社交方式之一。如果城市或景区能够考虑到“微银族”的需求,并配备特色咖啡厅、茶馆、书吧等,有可能吸引全国各地“微银族”的消费。
《银发经济蓝皮书: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(2024)》显示,我国当前的银发经济市场规模约为7万亿元,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%左右,预计到2035年,银发经济的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30万亿元,占GDP的比重将上升至10%,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5.7%。
对于老年俱乐部的发展,朱耀垠认为,老年俱乐部可以满足部分老年人的需求,但是,我国庞大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,并非少数单体俱乐部能够解决全部问题。从政策层面来考虑,老年俱乐部未来的发展要纳入整个养老服务的体系中来谋划和发展;从市场层面来考虑,一定会出现优胜劣汰,优质资本的进入将会促进老年教育和娱乐服务市场的连锁化、品牌化、优质化发展,推动涌现出一大批上规模、上体量企业的诞生,有效激发民间资本参与的积极性。
据中国新闻周刊、中国网财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