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头闻号

深圳市金彩虹塑胶有限公司

模具加工|注塑加工|喷涂加工|护肤膏霜
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提升透明度,网络评价类平台一次有效尝试
提升透明度,网络评价类平台一次有效尝试
发布时间:2025-02-23 00:43:54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0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▲近年来,消费者已经养成了先查攻略再决策的消费习惯。图/IC photo

订餐厅前先看网友评价,用完餐在平台写下真实感受,这是数字经济时代大众习以为常的消费场景。但当“送饮料换好评”成为潜规则,当控评刷分取代了真实声音,平台上的评价,也就失去了参考意义。

2月18日,大众点评发布《2024评价透明度报告》,首次公开评价审核机制,阐释为了评价真实作出的治理举措。报告显示,2024年,大众点评通过逐一审核,处置违规评价超2000万条;组建“商户治理团队”,处罚超6万家违规商户;“商户惩罚、骚扰识别、用户宣导”多轨并行,共拦截超156万次“差评骚扰”……

这一系列治理措施,有力保护了消费者权益,捍卫了平台公信力,是内容平台从“供给侧”净化评价生态的一次有效尝试。

通过顾客评价提升商家人气,是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兴起以来的一种口碑营销模式。良好的口碑可以帮助餐厅树立优质品牌形象,吸引更多潜在顾客,并能提高被平台推荐的权重,实现更多曝光。某种程度上,消费者的评价与打分,是平台时代餐厅经营的重要流量入口,已成为服务业商户的兵家必争之地。

但是,近年来,源于线下服务业的内卷以及先查攻略再决策的消费习惯养成,平台上一些商家的线上评分开始出现注水跑偏迹象。为了营造低差评甚至零差评的假象,一些商家通过赠品换好评等利益诱导方式,引导消费者虚假好评、过高评价,使线上评价体系逐渐丧失了本来的参考价值。

这种评分注水做法,短期来看,或许可以为餐厅带来暂时的顾客数量提升,但长远而言,无疑是饮鸩止渴的昏招:消费者被误导,体验打了折扣,大概不会再有二次光顾的机会;商家陷入“好评内卷”,抬高了经营成本,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。

而且这种“讨”来的口碑能撑得了一时,却撑不起持久的“长红”,无助于商家持久健康经营;对平台而言,虚假评价则削弱了线上好评的含金量,降低了平台公信力,最终,导向的是一个多输局面。

所以,线上评价失真变形,实质上是一种内卷式恶性竞争。在反内卷已经成为各大平台主旋律的当下,这种变味的评价风气,必须被及时纠正,评价类内容平台也该来一场“供给侧改革”了。

其实,细究这种评价注水现象,部分原因固然来自商家急功近利的心态,但另一方面,大众点评等评价类内容平台,对于评价展示规则、虚假评价治理动作的不透明,也让商家一味将线上好评作为唯一流量来源,或错误理解平台评价审核规则,盲目砸钱给黑灰产代运营,从而陷入流量与口碑难以双赢的困局。

正是为了破解这一难题,大众点评适时发布了这份《公信力透明度报告》。《报告》的公开,让广大用户有机会了解平台审核“机密”以及为打击虚假评价等付出的努力,消弭了此前因信息差所产生的诸多误解,推动商家合规经营,提升“硬实力”;加强了平台与用户之间的沟通,让用户重拾对网络评价平台的信任。

这份报告显示,平台持续投入人工审核、大数据模型技术等资源,加强“诱导好评”打击力度,处罚违规商户,实现了虚假评价的规模化治理。同时,平台还搭建多元化在线纠纷解决机制——大众评审团,累计解决近40万起评价争议;此外,还通过对用户开展信息安全教育、实施“差评骚扰拦截”等保护用户写评权利的举措,把“评价自由”还给大众。

凡此诸种举措,其实都属于平台治理的范畴。平台治理的一个原则是,不仅要鼓励用户积极分享真实的内容,也要及时甄别虚假内容,帮用户判别风险,并做好提示。平台企业多元立体的内容审核尝试,默默做了不少工作,是为了给用户营造一个真实、可靠的消费参考环境,进一步提升平台在用户心中的公信力与美誉度,最终,将促进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。

当然,客观来讲,要求评价平台承担起“维护评价真实”的所有责任,也是不现实的。平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大量评价行为,人的主观感受也没有统一的标尺,同时还存在评价黑灰产等第三方行为,纠偏平台上的刷分控评,是一个多元主体共治的过程,未来仍需要监管部门、平台、商家、消费者以及行业协会,共同发力,挤掉虚假评价的水分。

撰稿 / 龚铭(媒体人)

编辑 / 徐秋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