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24日,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宣布,未来三年,阿里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,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,总额超过去十年总和。
作为参考,阿里巴巴最新发布的第三财季财报显示,阿里巴巴该季度总营收为2801.5亿元,阿里云该季度营收317亿。这项投入金额达到了阿里云季度营收的近12倍。
尽管阿里巴巴在2023年确定电商和云计算为核心业务,定下“用户为先,AI驱动”的发展战略,但进入2025年,阿里巴巴对AI与云计算的投入正变得“激进”得多,未来三年,阿里巴巴集团在云和AI的基础设施投入,预期将超越过去十年的总和。
此外,吴泳铭表示,未来三年,阿里将加大投入三大AI领域:AI和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建设、AI基础模型平台以及AI原生应用、现有业务的AI转型升级。3800亿的投入计划并不包括后两个领域的开支。
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,AI浪潮下,阿里巴巴正在全面重构投资版图,集中力量加速AI部署。
从2023年9月起,阿里开始对既有业务进行战略优先级梳理,明确对核心业务保持长期专注和高强度投入,淡化非核心业务。一年多的时间里,阿里巴巴相继减持快狗打车、B站、陌陌、网易云音乐等,转让上海丽人丽妆化妆品股份、出售银泰百货、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等,对阿里巴巴在实体零售以及非核心业务上的投资进行了大量出清。
外部投资版图的调整中,阿里巴巴的大多数钱也都流向了AI。天翼智库数据显示,2023年前,人工智能领域在阿里投资领域金额占比为4%,2023年后,这个数字跃升至50%。目前,阿里参与投资的国内人工智能独角兽已包括智谱AI、零一万物、百川智能、MiniMax和月之暗面等,全面覆盖国内“大模型五虎”。无论是对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,还是对AI大模型初创公司的投资,部分投资以算力的形式支付,要求被投企业使用阿里云的算力,阿里巴巴实际上都在进行对AI技术领先的“重押”以及力求成为AI算力基础设施的关键角色。
随着3800亿投入计划的公布,阿里巴巴集团历史上云建设周期最大、最集中的周期正到来,吴泳铭表示,“这个集中的建设周期的资本支出会对硬件摊销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,但鉴于当前用户需求的强劲以及对行业未来的预判,集团相信这些投入的基础设施将很快被内外部客户的所需求消化。”阿里巴巴的未来正押注于这个关键判断。
2月24日,阿里巴巴港股早盘短线拉涨,最高报140.90港元/股,随后股价回落,截至发稿,阿里港股报135.5港元/股,下跌2.17%。